信達雅的事奉—淺談聚會講道翻譯

分類
作者
黃嘉文

長期以來,講台翻譯一直是本會的重要事工。在國語、台語並行的台灣,因為聚會講道的即時翻譯,讓更多人得以跨越語言藩籬,明白福音的內容。此次筆者擬藉由本文,分享本身參與講台翻譯的心得,作為同靈的參考。

本會平時的聚會,主要是以台語講道、國語翻譯,講道者講一兩句之後,由翻譯者翻譯,這種翻譯的型式學術上稱為「逐步口譯」,不過我們習慣上不會一次講一大段才翻譯,所以難度沒有一般的逐步口譯那麼高,但是翻譯時所必須注意的原則,並不會因為每次翻譯的段落較短而有所改變。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翻譯看作是「只要會兩種語言就可以做的工作」,事實上翻譯是一門高度專業的領域,雖然我們不是專業的翻譯人員,但是既然要參與這樣的聖工,就應該盡力做好。

對曾經參與的同靈而言,講台翻譯是讓自己成長的絕佳機會。一次聚會的翻譯工作,就是將講道內容完整複述一次,如此對那篇道理的印象,勢必比所有會眾都更深刻。在此同時,從一個語言翻譯為另一語言,必須經過思考,思考的過程不但考驗語言能力,也考驗翻譯者對聖經及一般知識的熟悉程度。此外,台風及臨場應變能力,也是翻譯人員應該具備的。正由於需要如此多條件的配合,無數同靈藉由參與翻譯事工,大大增進上述能力,日後得以從事更為複雜的事工。

不論是口譯或文字翻譯,一般總會以「信」、「達」、「雅」這三個字,作為翻譯的原則。所謂「信」,表示翻譯的結果要忠於原文,意義不可和原文相違,這點是翻譯的最基本要求,也是講台翻譯絕對不可忽略的觀念。不論翻譯後的語句如何優美,只要意思錯了,就是失敗的翻譯。要達到這個原則,首先必須具備的就是對原文的理解能力,以台語講道、國語翻譯的情形為例,此處需要的便是敏銳的台語聽力。

各地教會為了培養主內青年參與事奉,常常利用青教組聚會的時段,安排翻譯練習課程。一般安排的課程,多著重在加強台語聽力,特別是一些俗語。不過筆者認為,過於著重俗語的訓練模式,其實是捨本逐末,畢竟大部分領會人員,並不會刻意賣弄台語能力。還不如鼓勵學員在平常聚會時,自己在台下試著一邊翻譯,只要多聽,聽力自然增進,日後上台翻譯時,較能翻出正確的句子。此外,為了具備正確的理解能力,平時對於聖經的查考,也是不可或缺的。領會者的講道內容本於聖經,為了減少翻譯過程中的錯誤,對聖經自然必須很熟悉。

「達」指翻譯後語句的通順。不同語言之間,因為文法的差異,使得翻譯不單只是逐字轉換,還牽涉到句子中字、詞的重組與增刪。不同語系之間的翻譯(如英翻中、中翻日等),這樣的問題特別明顯。台語講道、國語翻譯的狀況屬於相同語系的翻譯,複雜度較低,但是字詞重組增刪的情況仍不少見。翻譯者必須在經驗中多加揣摩,才能避免逐字翻譯的生硬語句,讓譯文更加通順流暢。

「雅」則強調譯文的優美,這是翻譯技巧的最高境界。不過有一點需要特別強調,此處所謂「優美」,絕不是強加無謂的修飾,而是在上述忠於原文、語句通順的原則以外,以最洗練的字句,呈現領會者希望表達的觀念。為了讓翻譯的語句更加通順、優美,光是靠「翻譯訓練」之類的課程是不夠的,還要加上平時的閱讀,在觀摩名家作品的同時,改進自己的譯句。

實務運作上,講台翻譯者可以思考的時間並不多,他們必須在領會者一句話結束之後,就緊接著翻譯出來,所以要完全達到上述三項原則,其實並不容易。儘管如此,一個好的翻譯者,仍要儘可能努力達到這些目標。

或許有人認為,現今的台灣,大部分人可以同時聽得懂國語、台語,最起碼國語應該可以是共通的語言,如此一來,講台翻譯似乎就不那麼重要。不過切記,聽眾當中,只要有一個人是只聽得懂其中一種語言的,那麼翻譯者的角色就變得非常重要了。所以翻譯人員必須十分重視這樣的事工,因為翻譯並不是像鸚鵡一樣重覆別人的話,而是聽了領會者所講的之後,消化、翻譯,成為聽眾可以容易聽懂的句子。對於某些聽眾而言,翻譯者的重要性和領會者是幾乎等同的。

最後,筆者還要指出,講台翻譯是聖工,是神的工。因為是神的工,所以我們特別珍惜,願意用更謹慎的態度從事;因為是神的工,所以我們特別重視,願意為做好這工而努力。當我們將所做的工視為聖工,我們會懷著喜樂、感恩的心情,慶幸自己得以參與神在世上運行的計畫。